13年夏天,杭州的氣溫罕見的達到了連續超40攝氏度的高溫,地表溫度達到70攝氏度。因為天氣太熱,高速公路旁的廣告牌都自燃了,納涼勝地九溪十八澗的溪水都被烤干了,武林廣場地磚上五花肉都能烤熟了;別的不說,就300米的室外路程,大多數小伙伴們因為受不了高溫,連午飯都不去食堂吃了……某日中午,宇視一位剛當上爹的后端產品經理大汗淋漓的從外面回來,向我感慨,“都說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剛在樓下看到一路你的IPC們在暴曬,你難道不心疼嗎?這么比來我的產品放在空調機房里是多么的舒服啊……”雖感嘆于這位同事豐沛的情感,但從中不難看出,攝像機作為視頻監控系統的最前端部件,和系統中其他產品天然承擔著不同的使命和價值,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產品訴求。那什么是高清網絡攝像機(高清IPC)的訴求呢?
毫無疑問,從高清IPC誕生之日起,市場對其的期望無外乎就是更高的清晰度和更多信息帶來的可挖掘業務價值,說得簡潔一點——“高清化”和“智能化”。簡單回望,2010年被業內稱為“高清元年”,這一年攝像機的歷史車輪以高清IPC為代表轟轟烈烈的載著視頻監控來到了高清時代。四年來,我所經歷的高清IPC編碼平臺和傳感器(sensor)器件的革新,幾乎一年一代。一方面更高性能的編碼平臺,更低照度的Sensor器件帶領中高端IPC的功能、性能不斷增強;另一方面,通用技術門檻的降低,上游越來越多的經濟型器件的選擇,使得經濟型高清IPC價格直線下降。2013下半年這一波井噴式的經濟型高清IPC浪潮對標清IPC進行了一輪幾乎是滅頂式的覆蓋,而這一輪血洗用了不過短短半年。
回到當下,圍繞著高清IPC,業界熱議的關鍵詞又變成了“經濟型”、“同質化”、各種熱點技術等等,這似乎是任何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必然會歷經的現象,也是高清已然普及化的有力證明。
而此時再來看高清IPC的訴求,不再是幾年前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多數用戶和集成商實實在在體驗了高清IPC的應用,酸甜苦辣,各種滋味,也當然不再是“高清化”和“智能化”簡單就能包容的了。
首先,和想象的一樣,分辨率成倍增加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給圖像的清晰度帶來了明顯的提升,除了部分把視頻監控想象成在家里看高清大片的客戶外,大部分客戶對高清圖像相對于標清系統的圖像改進是滿意的。但是,“高清化”之后,客戶的困惑和期待卻沒有因此而停止:對于客戶,破案線索對于單攝像機分辨率的訴求永遠是多多益善;對于多數客戶,大多數時候高清的效果已經滿足需求,但是晚上、黃昏、逆光,還有種種被廠商定位為混合色溫或超級動態范圍等攝像機難點場景下,高清攝像機似乎表現得甚至不如模擬產品,更別說高清之后引入的25幀圖像橫向運動不連貫等問題。
所以說,“高清”不僅僅是表面看起來得到了更高的清晰度,我們必須同時知道,由于sensor集成的像素越來越多,單位像素所分得的感光面積必然減小,由此帶來的感光度降低,即低照度效果表現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所以高清時代,光學面臨著全新的難題,需要更好的技術突破。
其次,即使在高清趨勢勢不可擋,高清產品又已然普及的如今,在標清IPC已無生存空間的當下,仍有很多傳統集成商和廠商在懷念“樸素的模擬時代”,仍有很多項目在采用模擬監控方案,或者推崇相似的(如HDSDI、HDCVI)方案,這其實是非常值得高清IPC的從業者們思考的。這里的差距,顯然重點不是標清和高清,而是非IP與IP。他們的理由總結下來,無外乎是編解碼會帶來延時,網絡會帶來卡頓,不同廠商互連互解會無序等等。誠然,IP的確是絕大多數傳統安防廠商、安防集成商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向IP高清轉型的過程中,他們提供的高清IPC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沒辦法全面地考慮網絡的因素,而IPC又正是基于編碼和網絡的應用,因此之如高清系統開局后卡頓等莫名其妙的問題就會困擾他們,多次的扯皮和無助自然讓集成商頭疼,或者讓安防廠商退居成純粹的產品供應商,哪怕他能提供各種豐富的產品線。
然而,誰也不能否認數字化是海量視頻數據傳輸、存儲和后續挖掘的必然手段,所以上述問題錯不在技術。在選擇高清系統建設方案的時候,對于客戶和集成商來說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要做得不僅僅是高清設備的選型,或者在選擇高清IPC時做到不僅僅只關注圖像質量,因為編碼和網絡屬性往往是實際開局時,影響存儲容量也就是硬盤數量、以及會否因為網絡丟包導致圖像卡頓的重要因素。這時,類似“highProfile”“9:16”“支持B幀”“網絡自適應技術”等能力就必須默認列入考察的范疇。
第三,如果說早期人們對高清IPC的訴求中,“高清化”已然達到普及化的程度,那么“智能化”呢?雖然有廠商號稱自己的高清攝像機支持這樣那樣的可選智能,但是市場毫不留情地告訴我們,目前實際商用化做得最好的高清前端智能網絡攝像機依然是車輛卡口。
上圖,拍攝于近期杭州城區的一個十字路口,現場2槍5球的配置堪稱豪華,也讓人不禁感嘆,是什么讓球機被當作槍機使用?在眾多的攝像機型態中,球機的價值在于高速轉動可變倍自動對焦,最適合的應該是目標跟蹤和巡航,為何不讓球機在該轉動時轉動,在該變倍時變倍,在該抓拍時抓拍,讓球機自主思考起來呢?原因只有一個,整個方案缺乏智能,或者說有智能但不好用,于是才會出現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情況。
攝像機集成智能,人們原本對其的期望是通過前端分析,在大量的數據中獲得有用的結構化信息,降低傳輸和存儲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釋放人眼人腦的壓力。但是由于大多數宣傳支持前端智能的方案,要么誤報率太高反而要增加人力做誤報排除,要么就是漏報率太高,導致不能放心依賴之,使得多年來,多數前端智能功能讓部分理性的客戶和集成商一直在糾結,“智能能否不要成為雞肋?”
如果我們對車輛卡口中前端智能的成功商用要素進行分析,我們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對工程施工有相對嚴格的規范要求,對環境補光有明確的要求和配置,專業的Sensor和車牌識別軟硬件方案,后端配套的大數據存儲和管理平臺。由此,也不難看出當前多數智能前端深陷尷尬境地的原因,試想在一款通用安防的高清IPC上,而且還是價格還十分誘人的那些款型上,廠商宣稱的可集成多種智能功能,能好用嗎?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只能是一廂情愿。只有專業硬件平臺,加上類卡口化的方案設計,配合可控的工程要求,智能才不會是雞肋。
最后,回到本文開篇的故事,后來我這么回答我的同事,“我不心疼是因為我確信我的‘娃’不是溫室的花,別說杭州的烈日,他們可是經歷過更嚴酷的Halt/HASA實驗箱,并且在太陽輻射模擬箱里經歷過按照全球最大太陽輻射強度標準考驗的。去年夏天,某平安項目招標,三大廠商球機同點位試用一個月,宇視球機一個月無故障,另外兩家廠商則均出現過需要遠程重啟以及升版本,一個廠商甚至中途換過設備……”
而對于用戶和集成商來說,近幾年接觸各個廠商高清產品的經歷,也讓他們不得不吐槽,為什么有些品牌的攝像機用不到兩年就壞了?為什么兩三年后,原本藍色的圖像開始變綠,紅色的圖像開始變黃了?為什么廠商宣稱的功能,演示時OK而實際使用時又變味了?誰來考慮我的TCO(總體擁有成本)?
所以說,高清IPC還有一個與安防后端產品不同的訴求,就是使用環境更惡劣,需要適應各種極寒極熱,暴曬、雨、雪、風、沙、雷電等環境,因此對產品環境適應能力,以及對產品品質提出的要求會更高,除此之外,通過有效的產品功能設計降低整個系統的配置成本、實施成本和使用成本,更是一款好的IPC突破重圍的利器,而故事中我提到的那個真實的案例,也表明高清IPC好壞的衡量也是需要路遙知馬力,日久見真章這樣的過程。
不可回避的是,質量與成本,就像是矛與盾,尤其在高清IPC處于商務急劇降低的當下,這之間的對立與沖突時刻考驗著一個廠商的價值觀、社會責任觀與研發功力。而做怎么樣的選擇,也是集成商和最終用戶對自己負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