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 年代末,2 位有識之士有感于當時美國軍艦設計中欠缺的美感而寫了一篇名為“現代軍艦設計的視覺效果”的文章,刊登于《海軍工程師周刊》上,以期能喚醒美國設計師的美感。雖然當時至今海軍理念和技術已經發生了質的演進,但有關軍艦美感的認知,那些關涉美學和心理學的原理則并沒有過時。
《現代艦船》200901b 曾節選刊登此文,文章標題為“現代軍艦設計的美學效果”,載于十五言時有增補。括號內為筆者評論。
海洋國家的歷史中,美學在軍艦設計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從裝飾華麗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到中興美國海軍的大白艦隊,軍艦無不被人民看作民族自豪的象征、工藝美術水平的反映、國家決心的見證和文化成就的海上展品。
對美國海軍而言,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向,就是在當代美國軍艦設計的實踐中,設計師并不把外貌作為一個重要方面。近年設計的美國艦船給人一種呆板龐大、上層建筑笨重、側面平坦和武備不足的印象(筆者:“斯普魯恩斯”和“佩里”的確如此,“阿利。伯克”當然優雅了很多,不過“阿利? 伯克”號是在作者發表此文10年后下水的)??偠灾@些艦船并不如它們想象中那么令人生畏。與其他各國軍艦,例如蘇聯海軍最新艦艇相比時,人們往往會覺得蘇聯海軍的艦船除了威脅更大、更可怕外,也更富有美感。

bb61級戰列艦四姐妹編隊航行的油畫作品,竊以為BB61是最漂亮的bb,老派美感集大成者
那么,產生這種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為什么有的軍艦會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為什么有些軍艦看起來速度快、威力大,而有些則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愿望呢?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探索與艦船設計密切相關的視覺效果,來回答上述問題,提供一般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最后通過辯論,恢復美學在軍艦設計中應有的地位。本文所評述的艦船主要是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但一般原理決不限于這些類型的艦船,各類艦船或多或少都適用本文下面要提到的原理。

原文 第一作者約翰 羅奇是位海軍畫家,下面是他的2幅作品:大白艦隊遠航,奇襲東京
軍艦是種建筑藝術品
一艘軍艦實質上是一種運載工具,用于在海上有效地作戰,并作為武器和探測設備的平臺。此外軍艦還應該在多種海情下滿足機動性、適航性、可操作性、戰爭中的持久性和艦員居住性的要求。為了設計和建造這樣的運載工具,幾乎要動用國家的所有技術能力,因此軍艦也是一種與大型建筑、橋梁、汽車和飛機等相同的建筑藝術品。
毋庸置疑,評定軍艦設計的美觀與否總是帶有主觀性的,然而,一般有戰斗力的軍艦絕不會設計成丑陋不堪的怪物。所以要想搞清怎樣才算一艘外觀較好的軍艦,有必要從藝術角度作出評定。為了進行有效地討論,必須尊重某些客觀性。同時,為了更好地掌握視覺方面的經驗,還需要使用適當的概念和術語。
視覺線索(visual clues) 能幫助我們確定我們與物體的相互關系,還能幫助我們形成對該物體是有益還是有害的看法。工業設計師充分利用視覺線索增加產品的吸引力,他知道人對執行某種功能的某種形式具有偏愛。就一種形式執行什么功能而言,視覺線索是我們評價技巧的一個非?;镜牟糠?。

再對比下俄美兩國的主力艦,顏色淺一些的是美國巡洋艦
軍艦美學的五個視覺線索
對艦船而言,有5 種基本的視覺線索,外觀較好的軍艦在這5 個方面總會得到高分。它們是力線、鄧恩曲線、首斜度和尾斜度、側視輪廓線、內傾和外傾以及間隔。
力線是把結構連接成一個整體的線,這些線有時會超出物體的范圍延伸到周圍的空間中,用來表示物體的結構對這個空間的壓力和姿態,這種視覺中斷可以給人強烈的質量感和視覺刺激,有助于表示結構的重要性。
力線能給人各種印象,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突兀有的和緩、有的持久有的短暫、有的重復有的單調。船的甲板舷弧線是最強大最顯著的力線,其他較小的力線出現在首、尾、甲板邊緣和艦體折角處,在武器、電子設備、桅桿和煙囪中也存在大量復雜的力線。
并列線的數量或強度越大,則其影響程度就越高。此外,相對而言,垂直線是靜態的,而構成角度向外延伸的線則給人以運動的感覺,曲線比直線重要,并列線則可能互相增強,沿各個方向延伸的線會互相抵制,進而擾亂有力的視覺中心。
鄧恩曲線表示沿艦船縱長上上層建筑群的最佳分布,其視覺焦點位于艦長的約1/3 處。1958 年, 勞倫斯? 鄧恩提出了這個想法,即按照這個曲線設計,艦船桅桿索具的分布就能形成比較美的外觀,早期帆船身上同樣可以找到支持鄧恩曲線的證據,那時船的主桅高于前桅,而后桅桿則短于其他桅桿。近現代客輪的發展,使鄧恩曲線變得更加顯著了,因為客輪非常需要重視外貌,“毛里塔尼亞”號、“諾曼底”號和“美國”號等客輪上,鄧恩曲線是十分明顯的,這條重要的曲線似乎也同樣適用于軍艦。首斜度和尾斜度幾乎和鄧恩曲線一樣重要,因為它表示上層建筑逐步上升的比率。
鄧恩曲線,相當于攝影構圖里的三分法把間隔、內傾和外傾都與力線有關系,但它們反映了艦船的不同方面。
間隔是甲板間或其他主要水平結構問的距離,因此與艦船的長度和干舷高度有關。對于一艘長度確定的船來說,間隔越大,則船越顯得臃腫,同樣的間隔在較長的船上卻可能產生一種雄偉的感覺。水平方向平行線較多的船,會給入以低矮和修長的感覺。
不論是上層建筑還是船體,內傾都會給人以動態的感覺,而筆直的垂線則會給人靜止的感覺。外傾可以看作是船體結構的曲線,從功能角度講,它使水流沖向旁邊,當船縱搖時,還能防止船首顛簸。但從美學角度看,外傾在加固凸出的首部和加強結實的甲板舷弧線方面,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側面輪廓是單獨的連續線,它描繪出艦船外形的輪廓,從側面輪廓向外凸出的物體在視覺上比較容易吸引注意力。由于有桅桿、雷達和武器系統等突出物,艦船會產生一種多刺的外貌。只要認真布置這些系統,就會在桅桿、煙囪、武器和電子設備周圍的廣闊牽間中產生各種不同的形狀。
如果側面輪廓線是一條簡單的線,也即一條只有很少方向變化的線,一般來說,這條線和方向變化較多的線相比是缺乏吸引力的。力線和側視輪廓線一起決定了艦船外貌的威脅感。了解這些基本原理后,我們將選擇具有典型性的艦船進行個案分析。
一條軍艦看上去應該是威風凜凜、武備良好、神不可測、速度快和適航性好的。為達到這些效果,軍艦的外形應該低矮,具備有力的并列線,結構統一,且帶有多刺的凸出物。
冷戰美國軍艦的典型
讓我們看看美國海軍艦隊里3 級軍艦的例子,“ 加利福尼亞” 級核動力巡洋艦(CGN 36)、斯普魯恩斯” 級驅逐艦(DD963)、“佩里”級護衛艦(FFG 7)。
“加利福尼亞”級艦有幾個明顯的特征,從它的側視圖和力線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加利福尼亞”級干舷高、外貌短胖。上層建筑的垂直分布多于水平分布,而且幾乎集中在船長的中間。全艦留下了很明顯的空隙,在這些空隙處相應地布置了一些小型武器。
“加利福尼亞”級艦的幾個凸出物與上層建筑群和船體相比是較低矮的,上層建筑的分布狀態使全艦的視覺焦點集中在中部周圍,偏離了鄧思曲線。此外,還有個有趣之處是此艦首尾對分,這似乎像一條渡輪的作派,使人捉摸不透航行的方向。從水線到舷線再到上層建筑頂線的空隙大而完整。上層建筑中巨大的垂直部分最引人注目,給此艦帶來一種堅固、呆板的外貌,缺少動態感。
從首部畫到桅冠的首斜度線描述了這樣一個過程:開始時傾斜較慢,接著平行于甲板舷弧線經過第一組武備裝置,然后突然跳躍到艦橋頂端,經過雷達時又轉入水平,最后突然加速到達桅桿頂端。船體和上層建筑平臺的邊緣、以及單調平面的結構外貌都缺乏表面連接,似乎使人感覺此艦是用中學生的丁字尺而非造船師的曲線板設計的。
“斯普魯恩斯”級和“佩里”級艦也體現了設計的一種趨向,這種設計雖然比較實際和實用,但從外貌上看卻缺乏吸引力。
“佩里”級給人的感覺如同是方方正正的許多積木堆積在船體上,大的空隙、上層建筑群的垂直布置以及缺少諧調的整體,使得此艦外表顯得膨脹疏松。力線以垂直線為主、甲板間間隙極大,致使比例概念模糊,此艦的實際尺寸與目視觀感有較大誤差。
“佩里”級艦不僅上層建筑與甲板之間存在陡變讓人感覺不適,而且還使用了2 個“德克薩斯石油鉆架”當桅桿,再加上“車庫”頂上那門火炮,這些構成了此艦在視覺上的主要缺點。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在設計該級艦時,創造性的空間利用和外貌都不是主要的考慮因素。如果必須保持這樣大容積的話,只要使上層建筑群更多地沿水平方向展開,就可能產生一艘大不相同的、在外貌上更有吸引力、更果斷的軍艦。
盡管“斯普魯恩斯”級艦在結構特征上較為有機,增進了艦船的外貌,但仍存在著空隙大、容積高和可見武備少等缺點(作者當時沒有想到,隱身性要求的提高,已經使下一代艦艇不可能照顧可見武備少這個視覺問題了)。在龐大的上層建筑前端,甲板舷弧線的突然中斷制造了視覺上的不適,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在并不合適的支撐結構上堆放了大量物體。從外表上看,這一點弱化了艦體和上層建筑的聯系。
如果上層建筑是水平布置的話,“斯普魯恩斯”級看起來就可能更結實一些(不可否認修改后的“斯普魯恩斯”外形更加飽滿、勻稱和美觀,但看著作者的改進版,我們難免會產生疑問,日后要換裝的垂發系統放哪里?在這點上我們無意苛求作者,但內容決定形式,功能決定外觀的道理我們是明白的,這個道理并不是要否定對美觀的追求,它只是告訴我們外形的美化有時候是件蠻艱難的工作)。
60 年代初期的“貝爾約普”(CG26) 和“萊希”(CG 16) 級巡洋艦以及“查爾斯- 亞當斯”(DDG 2) 級驅逐艦具有與眾不同的“美國”式外觀,也是將高容積要求與動人式樣相結合的最后一批美國軍艦。
長期以來,美國戰艦的外貌并沒有作為重要的設計考慮。但只要稍微看一下二戰結束前美國大多數老式艦船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外貌是一個明確的設計考慮因素。
當你問起目前從事美國新型艦船設計的設計師時(其中許多人也參加了二戰后早期的軍艦設計工作),他們會回答:“當然,我們也懂得生產外貌美觀艦船的重要性,但是在當前的設計環境中,有許多因素使美學的考慮比過去大大減少了”。(美國海軍自70 年代至今的發展,尤其是“阿利’伯克”的誕生似乎證明美國設計師并非完全不想考慮軍艦的外觀,只是性能的要求、成本的限制要求他們必須優先考慮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具有劃時代意義的DDG 1000 出現,則說明艦船的美學傳統徹底敗給了性能上的要求,從“伯克”到DDG 1000 的演化說明美國海軍對隱身性能的徹底追求,隱身飛機可以實現從F-117 呆板到F-22 曼妙的轉變,一個重要原因是對飛行性能的考慮,然而對于軍艦這種最高航速數十節的運輸工具,類似的轉變恐怕就很難實現了。)
為什么蘇聯軍艦里多有美人
與美國的作法完全不同,蘇聯海軍已經確立了設計優先的優良慣例,這反映在所有最近(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編入艦隊的艦鼯中。設計優先的許多實例已在“卡拉”級巡洋艦中顯示出來,這條船看起來是低蹲式的軍艦,此艦的上層建筑和艦體顯示出協調而方向明確的力線,有向外凸出的對角線和加強甲板舷弧的平行線。該艦的設計體現一種內部運動的感覺,大型部件和結構都置于很低的部位,而一些較高設備周圍則包圍著刺狀凸出體。艦上的武備和電子系統看起來比它們的實際尺寸大一些,這是因為它們在艦上特別醒目的緣故。
這些武備和電子系統并沒有完全沿著艦體縱向中心線布置,部分武備布置在了舷側,這增強了向上和向外的張力。首斜度線從艦首平坦地通過艦體各主要作戰設備而到達“卡拉”級的最高點,完全沒有碰撞到此艦上層建筑遲鈍的輪廓線。幾乎從每一個觀察角度看上去,這條艦都像是充滿著刺狀物(當然,這一美學標準現在已經因技術因素而嚴重貶值,對現代海軍而言,充滿刺狀物幾乎成了落伍的代名詞)。
“卡拉”級艦的上層建筑呈現出大量內傾、極少有垂直面,艦上任何地方幾乎都少見直線。艦殼的外傾以及煙囪、甲板邊緣、橋樓、雷達桅桿上的無數斜角和轉向,使此艦形成了大量變化匯合的線和刺人眼目的外觀。隆起的甲板邊緣,與甲板舷弧線平行的線多次重復,這些線除了使艦船有一個比例概念外,同時在釙形上產生了更多的水平延伸感,使人們產生輪廓線壓低的錯覺。力線大量集中,使視覺焦點集中在橋樓和雷達桅桿周圍,這樣艦船看上去結構完整,并有了視覺高度集中的區域。雖然,此艦不符合鄧恩曲線,然而,輪廓分明的首尾斜度能充分彌補這一缺陷。
“卡拉”級有力的甲板舷弧線是一條快速運動的曲線,在船殼外傾的支承下,這條曲線從艦首迅速后退,在上層建筑下減慢,然后沿艦長方向延伸,最后在艦尾突然上躍嘎然止住。凸出的首部外傾投射出巨大的陰影,造成一種堅實的感覺,而俯視的首部呈鯊魚鼻形狀,遠遠伸在艦首前方的水面上,這樣就使水線延伸,看起來相當漂亮。
此艦的駕駛室像眼鏡蛇稍有前探,導彈發射裝置像鉗子(原文如此),這些細節更進一步加強了“卡拉”特別厲害的外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卡拉”級艦都給人一種可怕的外貌,這并不是偶然的。
“卡拉”級艦的上層建筑呈現出大量內傾、極少有垂直面,艦上任何地方幾乎都少見直線。艦殼的外傾以及煙囪、甲板邊緣、橋樓、雷達桅桿上的無數斜角和轉向,使此艦形成了大量變化匯合的線和刺人眼目的外觀。隆起的甲板邊緣,與甲板舷弧線平行的線多次重復,這些線除了使艦船有一個比例概念外,同時在釙形上產生了更多的水平延伸感,使人們產生輪廓線壓低的錯覺。力線大量集中,使視覺焦點集中在橋樓和雷達桅桿周圍,這樣艦船看上去結構完整,并有了視覺高度集中的區域。雖然,此艦不符合鄧恩曲線,然而,輪廓分明的首尾斜度能充分彌補這一缺陷。
“卡拉”級有力的甲板舷弧線是一條快速運動的曲線,在船殼外傾的支承下,這條曲線從艦首迅速后退,在上層建筑下減慢,然后沿艦長方向延伸,最后在艦尾突然上躍嘎然止住。凸出的首部外傾投射出巨大的陰影,造成一種堅實的感覺,而俯視的首部呈鯊魚鼻形狀,遠遠伸在艦首前方的水面上,這樣就使水線延伸,看起來相當漂亮。
此艦的駕駛室像眼鏡蛇稍有前探,導彈發射裝置像鉗子(原文如此),這些細節更進一步加強了“卡拉”特別厲害的外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卡拉”級艦都給人一種可怕的外貌,這并不是偶然的。
想通過對設計形式的藝術加工,有意識地從艦隊中獲得最大的宣傳價值?!盎o”級、“莫斯科”級和“克里瓦克”級等,都反映出蘇聯海軍對整個外貌的關心,而且這些艦船看來是使用了外貌效果的某些基本思想來設計的。大家都知道,蘇聯是利用國家設計團體,即全蘇技術美學研究院,調整工業產品的外貌。在蘇聯6 個藝術設計局中,有一個局屬于負責軍艦和商船設計建造的造船工業部。這個局的領導O‘阿那爾德曾經詳細地寫過關于怎樣形成船的側面輪廓的文章,他特別強調,艦船端部多角形特點。
old school 審美= 長且低蹲
外形并不像螺母、螺栓那樣可以買到,它必須在設計之始就加以考慮,日后增加項目或搞馬后炮是不會收到好的結果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美國海軍的軍艦外貌不那么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外貌并不在美國設計師追求的目標之列。阻礙美國軍艦外貌美觀的最大障礙,似乎來自人們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是某些工程師把“形式服從功能”當作評定外貌標準的想法。
形式確實來源于功能,但與某一種功能相對應的決不會只有一種形式,恰當地有關。即便在嚴格約束之下,仍然有可能只用少量費用就改變物體外貌。
技術因素也在影響美國軍艦的外觀,其中一種就是我們軍艦的表觀體積,如某些人所講:“這些軍艦不再具有長而低的漂亮外形了”。在研究了總體積與總排水量之間的關系(即我們新型軍艦的密度)后,我們發現每噸排水量的體積都明顯增加,往常這種體積上的增加是為了改善艦員的居住標準引起的,然而,船員所需容積在近幾年明顯增加的同時,較新型的美國艦船上艦員的總數卻顯著減少。體積增加的真正原因是導彈系統、電子設備空間、輔機(供空調等設備用)、機械保養和修理通道、直升機庫和支援設備等等方面的增加。技術的進步不應受到阻礙,但它為艦船的美觀設計增加了難度(如果作者能看到DDG 1000 的設計方案,想必要唏噓感慨老淚縱橫了)。
給外形粗短的艦船加長可以改善難看的釙貌,但這是所有手段里耗資最大的一種,因此有可能的話應盡量避免。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某些美高度的作法往往會給艦船的美觀度帶來毀滅性打擊,這一點已經由二戰結束初期導彈化的眾多輕巡,以及由“斯普魯恩斯”加高而來的“提康德羅加”充分證明),特別是自從使用鋁合金上層建筑以來,高度上的增加不會引起重量的過大增長,從而也不用為保持穩性而增加船寬(馬島海戰前后,鋁合金存在的問題被各國海軍所注意)。
如果把艦船的外貌作為艦船設計過程中的基本任務之一,那么就可以在艦船的功能設計要求上作某些協調,從而使設計獲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反映威懾力量的軍艦外貌有力地證明了國家的決心和外交政策的決斷。軍艦應該代表一種最使人信服的保證,無論觀察者是平民還是專家,也不管他們的見解多么主觀,他們都應該在我們軍艦的外觀中找到崇敬或畏懼的激烈情緒。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必須努力縮小艦船的外形,遵行鄧恩曲線,并盡量把大容積安排在船體內,著重利用水平空間而不是垂直空間,根據這些原則來布置上層建筑(這些具體作法我們很可能不贊同,不過這小妨礙我們在作者文章里發掘有價值的東西)。
此外,把合眾國的艦徽布置在首部,并把美國的鷹徽布妥在尾板上,這種宣傳的結果無疑會在觀察者心中留下是誰擁有此船的印象,這些簡單的裝飾性設備極易永久性地鑄造或焊接在船體上,作為杰出設計的適當點綴。
如果把艦船的外貌作為艦船設計過程中的基本任務之一,那么就可以在艦船的功能設計要求上作某些協調,從而使設計獲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反映威懾力量的軍艦外貌有力地證明了國家的決心和外交政策的決斷。軍艦應該代表一種最使人信服的保證,無論觀察者是平民還是專家,也不管他們的見解多么主觀,他們都應該在我們軍艦的外觀中找到崇敬或畏懼的激烈情緒。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必須努力縮小艦船的外形,遵行鄧恩曲線,并盡量把大容積安排在船體內,著重利用水平空間而不是垂直空間,根據這些原則來布置上層建筑(這些具體作法我們很可能不贊同,不過這小妨礙我們在作者文章里發掘有價值的東西)。
此外,把合眾國的艦徽布置在首部,并把美國的鷹徽布妥在尾板上,這種宣傳的結果無疑會在觀察者心中留下是誰擁有此船的印象,這些簡單的裝飾性設備極易永久性地鑄造或焊接在船體上,作為杰出設計的適當點綴。
我們有必要明確規定從軍艦的外觀上期望獲得什么東西,并制定準則,闡明軍艦的外貌應體現何種特征。我們需要研制一種美國人喜愛的艦船結構形式,而這些,蘇聯和英國人早已經做到了。
武器應有較好的外形式樣,并顯著地布置在艦上,大型武器比小型武器更為顯著,尖狀武器比鈍頭武器更為顯著。也就是說,凸出的物體能吸引注意力,并易于構成艦船輪廓。
改善美國軍艦的外形可能獲得額外的收益,這就是增強艦船上艦員的信心,艦員應該以他們的軍艦為榮,目的性和威懾性強的軍艦更易激起自豪。
最后,要牢記,有效的軍艦設計是具有說服力的。軍艦是一種政治工具,它最強大的武器就有力地體現了這種說服力。美學關系加強了艦船的說服力,從而可以補充國家政策的影響力。
一下不再是羅奇老先生的文字,而是我根據五要素對蘇聯光榮級和美國伯克級的解讀,權作續貂之狗尾。
光榮級為什么是美人
張揚華麗的邪惡美感,為蘇聯艦船贏得了大量軍迷的熱愛。“光榮”級巡洋艦的出現,則把這種美感推向了新的高度。該級艦擁有蘇式軍艦的典型特征,豐滿的艦體、明顯的外飄、凸出的武器系統、多刺的輪廓以及低伸的外觀。
“光榮”級巡洋艦完全符合鄧恩曲線,力線的情況與同期同類軍艦相比要復雜不少,但大部分力線可以互相支持而非干擾,視覺焦點集中在高大的前艦橋周圍,首斜度線優美和緩,尾斜度線則略有失分,這與其武器配制情況有關。
不同的作戰使命和技術水平,導致美蘇兩國巡洋艦外觀和武備方面存在巨大差別。“光榮”級布置于前部艦俸兩舷巨大的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群給人以強烈印象,凸出了該級艦的使命。艦體中后部的遠程防空導彈及其火控雷達則妨礙了尾斜度線的順滑度,巨大的體積導致垂發系統難以布置,此時外觀只能向功能妥協,要解決這個問題恐怕只能依賴導彈系統技術的進步。由于其他視覺線索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個不足似乎沒有影響到“光榮”級總的觀感。
蘇聯的解體,使“光榮”級成為蘇式美感的絕唱,從20380 型護衛艦設計風格的改變,我們可以判斷未來俄羅斯建造的新一代主力艦將具有更多的西方風格。經典的蘇式風格只能隨著艦齡的增長,如絢爛的夕陽般緩緩沉入萬劫不復的黑暗中,留給軍迷不盡的唏噓和遐想。
伯克級為什么也是美人
如果羅奇老爺子看到“阿利? 伯克”級驅逐艦的誕生,想必會非常欣慰。
鳳毛麟角般的優美設計。而且按目前趨勢看,也很可能是美國海軍設計的具有傳統美感的最后一級大型軍艦。
“阿利‘伯克”級一改前作單薄狹長的艦體風格,艦首外飄明顯,長寬比變小,盡量避免再出現桅桿凌亂的狀況,傳統的促狹鉆井架被扔給了日本人,它的外形設計幾乎為裝備相控陣系統的軍艦樹立了標桿。
該級艦完全符合鄧恩曲線,全艦唯一的桅桿在艦長1/3 處升起,首斜度線經過前主炮和垂發系統后平緩抵達“密集陣”,緊接著通過駕駛室前綠急速陡升至桅頂,尾斜度線自桅頂下滑到2 座煙囪構成的平面,之后沿后部上層建筑邊緣平穩地通過2 部照射雷達、“魚又”導彈發射裝置、垂發系統降至橋樓末端,最后延伸到飛行甲板尾端。雖然該級艦上層建筑仍然在向垂但得益于簡練的上層建筑輪廓和富于動感的首尾斜度線,觀察者并不會形成呆板短胖的印象。
力線方面,“阿利- 伯克”級徹底拋棄了“斯普魯恩斯”級缺乏生氣的直線條,雖然力線仍以豎直方向為主,但全艦上下幾乎看不到一條垂直線條,上層建筑的力線雖然并非全部緊密關聯,但幾條主要力線可以互相呼應互相支持,給人帶來協調的觀感。除了設計師的功力,該級艦簡練的外形也得益于艦員數目的減少和部分功能的簡化(如直升機搭載能力)。
“伯克”級是美國海軍追求徹底隱身化的一級過渡艦型,當隱身化的要求走到極致,就誕生了DDG 1000,這是一種徹底的功能化運載工具,一種后現代非主流藝術品,先前幾乎所有的傳統美學要素在它身上都遭到了無情打擊。此物完全不符合鄧恩曲線,首斜度線陡得幾乎失去曲線特征,艦體完全沒有外傾(進化成了舷緣內傾)上層建筑與艦體間空隙大得像黑洞,輪廓線僵硬,力線少的可憐。
但是它卻是美國海軍現代軍艦的起點,本世紀初最具革命意義的大型艦艇,或許有關艦船設計的傳統美學原理真的會終結于此,或許DDG 1000 真的可以培養出全新的美學要素,但對于我們這些看著“旅大”、“現代”、“伯克”長大的軍迷而言,那足屬于遙遠未來的東西,或許有些人寧愿做優雅傳統的最后守望者,也無法接受那種前衛的顛覆性美學。

伯克級是一級設計相當成功的宙斯盾驅逐艦,后續各國但凡考慮安裝與宙斯盾類似的相控陣雷達系統,
其搭載艦都和伯克有幾分相似,圖為中國海軍170 號驅逐艦,號稱中華神盾艦